医药之梯,一个专业的医药人才招聘网站!
, 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医药动态 > 正文

重大区域战略下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研究II—长三角

时间:2024/04/26来源:医药之梯阅读:112

长三角地区始终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该区域贡献了全国医药产业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值和销售额,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生物医药创新资源最集中、产业氛围最浓厚的集群化发展先导区。

图片1.png

一、“三省一市”基础如何?

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独特的差异性和协同发展的整体特点。在上海的带领下,作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领军城市,其创新生态完善,各项指标如上市企业数量、技术创新平台、临床试验资源以及研发投入力度等方面均位居首位。江苏作为创新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创新药上市及在研产品数量等表现抢眼。浙江正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其在上市企业数量、二三类医疗器械获批数量以及全球许可交易总额等指标上排名靠前。而安徽的生物医药产业后发制人,技术创新平台、临床试验机构、投融资总额等指标排名上升迅速。

01上海市—产业高地

在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中,上海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且始终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了生物医药创新策源高地、高端制造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政策配套高地。

2022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8537亿元,增长4.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859.75亿元,治疗性生物制品、植介入器械、医疗影像设备等细分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国际前20位的药械企业中,有90%的企业将中国区总部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到目前有30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约占全国1/4,位于全国前列。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1+5+X”的空间布局。“1+5+X”重点产业园区聚集了本市80%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贡献了超过80%制造业产值。其中,“1”是指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包括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

02江苏省—集群代表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明显,江苏省整体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3325亿元,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徐州、南通、常州、无锡8个城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

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约4500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超过6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3500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高度集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一谷”、“一城”、“一港”、“一园”、“多极”的产业发展格局,即南京生物医药谷,泰州中国医药城,连云港中华药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无锡、徐州、常州、南通、镇江等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03浙江省—创新热土

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22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59亿元,增长12.9%,对全省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8.1%。

从地区分布来看,杭州、绍兴、湖州、台州四地的规上医药制造企业总产值最高,合计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数达到606家,中国医药百强榜中,浙江上榜企业14家,排名全国前列。浙江省依据现实基础、发展环境、资源禀赋开展布局,形成了杭州钱塘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绍兴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台州医药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及杭州医药港、磐安“江南药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

04安徽省—药材之都

安徽省科学谋划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集聚发展,积极支持合肥、阜阳、亳州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亳州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协同推进阜阳太和经开区、蚌埠淮上经开区、池州东至经开区、合肥肥东经开区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创建步伐,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2022年,医药工业产值839.22亿元,上升势头较好。中医药作为安徽省核心特色,2022年,安徽省规上中药工业企业共283家,其中,规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0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营收336.3亿元,约占全国的14.5%;正在打造3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预计2024年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000亿元,中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区域协同成效与难点有哪些?

在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立足自身基础,持续推进区域间的横向合作,强化优势互补,实施差异化竞争,并深化跨区域产业协同。例如,上海市在创新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载体,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成果随之向周边城市扩散。泰州市在上海张江设立了离岸孵化中心,其“全球研发、上海孵化、泰州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已初具规模;阿斯利康在上海张江设立全球研发总部,同时在无锡和泰州建设生产基地;连云港豪森(翰森制药)将全球研发总部落户上海张江等实例比比皆是。

同时也存在若干制约因素:

其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尚未健全,缺乏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跨行政区产业协调机制。

其二,人才、创新和行政服务保障政策在各地市的制定和执行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市制定了具有明显地域保护色彩的政策。例如,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财政实力构建政策洼地,加大税费优惠和地价补贴等措施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自身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使得长三角腹地其他城市的区域成本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最后,尚未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现行的考核和协调机制未能解决共享方在资金承担、投资参与和服务获取等方面的实际运作和权责问题,致使合作方式单一。

三、产业跨区域协同的想象空间在哪里?

区域**间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以及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体系,深入推动研发攻关、市场拓展、技术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关注重点城市和重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加速—产业化”的协同布局。

上海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在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及自主创新方面,承担区域合作的引领角色,优先发展技术难度较大、战略地位较高、经济拉动作用显著的新技术及共性技术。着力研发新产品、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强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杭州、苏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生物医药创新加速的驱动器,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上海设立生物医药孵化、研究平台参与上海全球领先医药创新资源集聚发展,链接上海前沿创新资源和成果,构建形成加速转化的产业链协同网络。另一方面,通过与绍兴、台州、阜阳等城市在生产、销售、平台建设领域合作,形成助力产业有序发展的生态圈。

其他城市依托特色产业,采取“研发飞地、人才飞地”或合作园区的方式,引进先进园区管理经验,坚强协同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转化平台,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


医药之梯

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2009347号-3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46号 人才服务许可证:33010100057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Olink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反馈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