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药企 人员要变动

来源:赛柏蓝
时间:2019-10-15
阅读:973

越来越多的医药创新企业,开始寻求专业的第三方来完成融资、并购整合、出售、许可和合作,由此,一批新的人员变动或将产生。

▍新合作:创新药企+大药企

近日,赛柏蓝在天超资本承办的“国内医疗行业投融资与合作开发专项研讨暨精品项目路演”中了解到一组数据:全球前20%的制药企业,50%~70%的产品管线是从外面来的,不管是许可合作还是并购——因此,在中国目前政策引导下,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导向创新,在内部自生创新的同时,也会有更多医药创新企业与大药企之间产生各种合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86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19年第一季度由于带量采购影响,化学制剂下滑明显;总的来说,因为医保控费、4+7扩围的大环境,整个制药板块特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在内外部诸多不利因素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开始寻求专业的第三方来完成融资、并购整合、出售、许可和合作。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药企寻求不同的形式来获得产品管线。

今年9月,上海医药与BIOCAD Holding Hong Kong Limited,正式签署协议,将合资新设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亿)。

其中,上海医药斥资14亿,拿下了6个生物药,包括3个生物类似药和3个创新生物药。据了解,有3个生物类似药已在俄罗斯上市销售,其中2个产品还在俄罗斯以外的多国获得批准上市。

4月23日,礼来宣布与亿腾医药签署协议,出售旗下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头孢克洛)和稳可信(万古霉素)在中国大陆的权利,以及位于苏州的希刻劳生产工厂。

3月24日,绿叶和阿斯利康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备忘录,正式宣布达成关于建立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以外市场的战略合作意向。

此前,绿叶制药以5.46亿美元收购阿斯利康的重磅产品思瑞康的收购案就广受人们关注:交易完成之后,绿叶制药获得思瑞康及思瑞康缓释片的指定地区许可资产许可证,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是许可合作、出售何种形式,这些探索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产品管线的短板,一方面可以帮助跨国药企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整合现有业务。

▍这些药企,要开始人员变化?

一旦涉及到兼并重组、许可合作,就会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人员变化。

对此,天超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玥月在接受赛柏蓝采访时表示,一般许可开发(license)和共同开发(co-development)是产品层面的合作,不会产生巨大的人员变化,只会驻派/监督或者相互交流等。但兼并重组、合资会发生大量人员变动。

兼并重组,为了产生协同效应、降低费用,尤其是上市公司,或者PE投资企业作为买方,兼并后往往会把重复的,可以共用的,或者冲突的职能部门/团队裁掉。如果是合资,会新生出新的公司,产生很多的就业机会。

无论是外企还是本土企业,其面临多重压力,调整业务,专注于自身优势是未来的不变趋势,因此会选择剥离、出售产品线,同时以合作、收购的形式聚焦核心领域,而裁员和岗位变动是最直接的表现。

比如今年8月,辉瑞的非专利药业务将和迈兰合并,辉瑞将从出售中获得近120亿美元的收益。而两家公司的合并必然会带来销售岗位的重组——赛柏蓝了解到:双方合并后将保留涉及两家公司的关键人才,所以会有部分员工的岗位出现变动。

裁员也是后续变化之一,比如2018年11月30日,拜耳大中华区计划退出动物保健业务,出售部分消费者健康品牌和产品线,合计裁员12000人。

▍不可盲目跟风,做创新药

4+7带量采购和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的鼓励创新政策都表明,未来中国的医药市场,只有专利期内的专利药才能保持较高议价,这与欧美成熟市场的逻辑一致。换言之,未来随着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推进,还会有更多的过期原研药选择将过专利期的成熟产品剥离,不再作为战略核心。

为避免低技术壁垒产品陷入激烈的价格战,充分评估自身的技术能力后,如何选品成为国内各药企需要考虑的问题。

过去选品种,大家都想做国外专利快过期产品的首仿,或者做me-too、me-better,扎堆严重,同质化突出。随着竞争逐渐激烈,大家开始越来越往前推,以国外在研产品在临床3期、甚至临床2期、甚至临床1期的靶点为目标开始研发。

“但越往前期推进,企业就要承担越高失败率的开发风险,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好产品管线组合以及资产风险/回报组合,切记不可盲目跟风做创新药。”天超资本的王玥月表示。

康哲药业董事长林刚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仿制药的赛道固然很窄,创新药的赛道却要比仿制药赛道窄得多,我们一年批准8-10个药,而且靶点都很接近。

如今创新药迎来快速发展期,带量采购下,首仿、难仿、改良型新药以及能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的仿制药将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利好政策驱动行业加大新仿制药开发、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加速产业升级。

但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失败率高的事实也无法改变。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的一个新药研发项目从I期至商业化的概率仅为9.6%,但主要其新药研发多属于me too/ me-better类药物,靶点和作用机理已经得到证实,研发成功率相对较高;随着first-in-class、best-in-class 新药研发项目的增多,新药研发成功率会降到更低。

泰德制药总经理孔泰表示,创新是一个公司整体的战略,绝不是研发部门一个部门的意见为主导,这要求我们在创新的时候能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你最擅长的领域甚至你最擅长的细分市场在哪里,你要在销售和品牌优势的跑道上做深做透。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销售渠道、能力、研发团队,构建适合自己企业,有差异化的企业战略和研发策略。王玥月也对此建议。


      声明:本文系医药之梯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