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医药火了一波,功不可没,疗效得到认可;疫情后时代,进入2023,激情继续燃烧,只是烧偏了,药材行情一飞冲天,仓满库满,人造短缺;可惜肥了游资,却坑了整个产业;消费降级下,中药高价也进一步加速抑制了中医临床终端的普及。
看种植,游资赚了大钱,稍带着农户短期喝了点汤,但行情下行后,价格回调给种植农户带来灾难性影响,将在未来逐步显现。实际来看,高位行情后,目前已经不少腰斩。
看工业,业绩销售额似乎都红旗飘飘,但毛利被挤压,赚个吆喝没赚到钱;而临床与终端的用量下行,未来加速成为进一步压垮工业的稻草。
而另一方面,原料成本的无序上升,逼迫一些企业通过调整质量来降低成本,又与监管趋严的矛盾愈发凸显,惴惴不安,自食恶果。
再看使用端,不用多说了,在整体消费降级形势下,疫情退潮后,实际临床用量不但退回原地,而滋补保健类就别想回到过去了,腰斩萎缩都不为过。
同时,医药反腐下,医院市场更变得畏畏缩缩。
OTC市场,哪怕线上的快速增长,也只是药店实体一地鸡毛形势下喝的几口小清汤而已,丢了西瓜捡起芝麻而已。
客观的说,中医药一直在萎缩,可没到所谓的复兴或中兴;表面繁荣背后,中医药继续被温水煮青蛙。
那究竟为何会如此呢?只略说个一、二、三,吐槽之文,一家之言,说的对吆喝一声,说的不对,也可来怼。
一、中医药基础研究,走偏虚浮了。
目前中医药基础研究,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沉迷于故纸堆,死守传统,尊古派,每谈创新皆被骂违背祖宗。
尊重传统,并没有错,每年也投入了一些资金(注:不太多),但总是小打小闹停留过去,就如最核心中医中药理论上,现代都无建树,而这又是最基础最关键的。
而另一派,更强大,也占用大部分资金,也是目前代表行业的主流派,中医药西化,中医套西医标准,中药研究化药。
特别是中药,完全搞成了成分论,巨资热衷于某一成分的高端化精细化研究,貌似成果丰富,但搞笑的是,成分与疗效都脱节了,成果无法落地反哺中医药。
搞的中不中,又不如西。中医中药脱节,搞中药现代化的没几个懂中医,谈何成果?
另外研发的形式**,很多研究有些许不严谨,些许假了,成果也都略显尴尬,最后真正实现产业成果转化落地的就真没几个了。
二、中医药政策,口号响落地难
中医药政策,方向性文件,都规划的非常好,也真实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期望与期许。
可惜的是,落地配套的要么迟迟不发,要么发了实际又处处设卡。
造成业界一大怪现象:看政策,大家都说中医药将迎来飞跃发展,但仔细一问,具体机会在哪?思来思去,似乎这走不通,那也不行,机会在哪?不明朗啊,再看看吧。
就最近的例子吧,经典名方,很好的政策;实操落地层面呢?真正批了的有几个?具体提交材料要求有哪些?企业自己各自悟一下,让子弹飞一会。
再比如中药规范种植、中药质量追溯等等,都存在差不多困境。就不举例了,大家自己来补充吧!!!
当然,也不是没有该点赞的,比如值得点赞的是,产地趁鲜加工,除了个别地区外,绝大部分推进很快;后期规范性管理补上就好。
三、扭曲市场,良币已亡,劣币存
一个健康的产业,做的好的,就应该发展的好,越做越大;良币驱逐劣币。但中医药产业很无奈,谁做的大、谁做的好,谁就混的最惨,谁就先倒下,例子不举了,很多。
高标准、严要求,支持,毕竟是药品。那高压下,得配套监管让劣币推出市场净化市场环境哈,天体公告、各种不合格,还各种保护,劣币活得好好的。
业内,良心企业家不却,想做好敢做好的企业其实业并不少。或者说,企业并不怕做的好成本高,就怕我好好搞成本高了,他瞎搞成本低,我还得硬着头皮在同一水平上拼刺刀。
我原料规范基地种植的,批批农残检测,生产严格工艺,全程质量追溯。你啥都没干,卖一个价。咋拼。
高标准、严要求、就要把劣币要搞死搞彻底,至少还一个健康市场,成就一个企业家能带着梦想充满希望的未来嘛。整的好企业带上了紧箍咒,差企业活得乐逍遥。好吧,无法言语了。
不温不火,温水煮娃;另外民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已觉醒,高质量中药产品市场也已经成熟,既有市场已现实存在,愚人时代已成为过去,踏踏实实搞,别辜负民众的期望了,共勉。
最后就中药行情下游资问题,废话一句。一个健康的产业,是吸引资本进入的产业,因为企业家看到了希望,资本看到了希望,这一点没错;但不是这种把吃饭的家伙都敢砸了,赚一波就走,留下一屁股烂摊子的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