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之梯讯:某招标采购的药品被曝比市场零售价贵出60多倍的消息后,读者纷纷致电反映类似遭遇,两名医药代表也致电说,尽管医药招投标砍去了药价的不少水分,但其中还存在不少“猫腻”。
【个案】
一支注射液医院比药店贵了20倍
福州某中学的王老师一早便打来热线称,他外甥在福州某三甲医院住院时,每次输液需10支“骨肽注射液”(2ml),售价为137.9元,后来他在药店里发现一盒“骨肽注射液”(2ml×10支)才卖7.8元,两者价格相差了近20倍。“住院20多天,光‘骨肽注射液’就花了3100多元,如果到药店买,200元还不到。”
随后,记者从这家医院的采购室和信息室得知,“骨肽注射液”是经过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都是按招标价加价15%销售的。记者在永惠药品超市看到一盒(2ml×10支)“骨肽注射液”,售价仅为6元。
“医院的单据上并没有‘骨肽注射液’的品牌和厂家,不排除品牌、厂家、疗效不同,而导致医院的比药店高出20倍。但为什么招标就不能买到便宜的药呢?”王老师质疑道。
【内幕】
中标价远高出厂价
王老师的疑问在曾任某药厂驻福建办事处主任白先生看来再平常不过了。他列举了更多招标中存在的怪现象:一种名为“安迪宁”的阿莫西林出厂批发价1.2元/盒,而医院中标进价为11元多;“穿王消炎片”1.8元/盒就能供货,但中标价高达23元;“裸花紫珠片”这种消炎药出厂价只要2.3元,却能以25元中标……
想要中标确标
需大笔营销费
出厂价只有中标价1/10的药品最后是如何进入医院的呢?
另一名医药代表林先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林先生介绍了一次药品招标的整个流程。首先,招标办确定招标区域和药品品种,发出招标文件,全国各地药企直接或委托当地医药机构参与投标,随后招标办根据投标状况和评分规则确定中标者,某种药品就成为某一次集中招标采购的候选品种,成功了就称为“中标”。要想再进入某医院,还需要经过某医院组成的药事委员会“确标”后才能签订购销合同。 “想要中标、确标,需要一大笔‘营销’费用”,因此药企或医药公司在最初的投标价上就会高出出厂价格数十倍,以保证自己有利可图。
林先生说,投标前,先要打点招标办的核心成员———招标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医院的临床专家和卫生主管部门的成员构成,中标产品也由这些人说了算。专家们一般是参照药品的市场零售价去评审投标者的价格是否合适,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品零售价就是虚高的,因为参照物不准,最后中标价可能比批发价还高了许多。就算专家们对市场很熟悉,对药品的成本价一清二楚,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真正起到价格把关的作用。何况每次招标的药品可能有几百个品种,上千种剂型,要想把握每种药品的出厂价不太可能。
此外,专家们还很难把握新药的价格,一些药企为了重新获利,将中标后的药品进行剂型变动,如把药片改成胶囊,或将针剂改成冻干粉剂,再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便按新药报批。新药的价格很难定价,结果这些“新药”价格上涨了几倍甚至数十倍,企业又将这些改进的“新药”参与下一次的招标,比起原来同样疗效的“老药”还是贵上不少。
中标品种价格越低
医院利润也低
虽然中标了,成了候选品种,但这仅仅是取得了进入医院的“通行证”。因为经常有多个候选品种,医院采购谁的、采购多少、想要“确标”又大有文章。
林先生举了个例子,药品要进入某三甲医院,还要通过该医院药事委员会(通常由15个专家、药剂科主任、分管领导等组成)的评审,“公关”费自然少不了,100万的药品,不算日后的医生回扣,有时光入门费就要5万~10万。就在各个品种的“公关”水平都一样的情况下,也非价低者得。这是因为医院药品的零售价通常是在中标价格的基础上顺加15%,10元钱的15%与100元钱的15%显然是不同的,这实际上意味着中标品种的价格越低,医院的利润就越低。因此,高价药品有时也会中标。这样到最后,卖到市民手中药品就比出厂价高了数十倍。
“众多医院当然要将招标的利益大部留给自己,所以仅靠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很难解决医药卫生体系中的种种矛盾。以药养医的体制才是罪魁祸首。”采访结束时,林先生感叹道。
药品是如何招标采购的?中标价为何如此之高?中标价高了,医院是否一定要采购?昨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采访省药品联合招标办时,得到的答复仍是“此事仍在调查,无法答复”。本文来源新浪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了解更多医药动态关注医药之梯人才网
推荐阅读:“【健康】警惕胃炎变胃癌!远离胃癌有绝招,可别断传了”